一、培养目标
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领域农业硕士是与土壤肥料、植物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治理等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学位,主要为土壤肥料、植物保护领域相关行政部门、行业与企事业单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培养精技术、懂经营、会管理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职业技能人才。能在农业、土地、环保、农资、植物检疫等部门或单位从事农业资源管理及利用、农业环境保护、生态农业、资源遥感与信息技术、植物保护与检疫的教学、技术推广和管理等工作。
本领域包括耕地质量培育与提升、肥料加工与高效利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业有害生物综合防控、植物检验检疫与生物安全、农药管理及安全使用、农业面源污染与生态治理、农业资源开发与利用八个研究方向。培养要求如下:
1.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热爱祖国,热爱农业,遵纪守法,品德高尚,求实创新,努力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农业农村农民。
2.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以及较宽广的人文、社会和管理科学知识;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专业技能和发展潜力,创新创业意识、组织协调和科技传播能力强,能够独立从事高层次、综合性农业技术集成推广和农业农村科技、经济及社会发展工作。
3.掌握一门外国语,基本能够阅读本领域的外文资料。
二、学习年限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制为2年。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校最长学习年限为3年(含休学和保留学籍),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校最长学习年限为4年(含休学和保留学籍)。
三、培养方式
1.采用课程学习、实践训练和论文研究相结合的培养方式。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实行多学科综合、宽口径的培养方式,一般第1学年第一学期学习课程,第1学年第二学期起开展实践训练和学位论文研究。选择适合本领域业务发展和专业特征的实践实习基地,鼓励采用顶岗实践的方式进行实践实习和技术研发、推广。实践实习6-12个月。
2.学位论文指导实行双导师负责制。以校内导师为主,聘请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等环节的指导工作。校外导师一般应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并有高级技术职称。
四、课程体系
1.学分要求
总学分 | 课程学分下限 | 课程学分上限 | 学位课学分 | 学位课及格成绩 | 其他课及格成绩 |
30 | 22 | 26 | 18 | 70 | 60 |
2.课程设置
课程类别 | 课程编号 | 课程名称 | 学时 | 学分 | 研究方向 | 开课 学期 | 备注 |
学位课 | 公共 必修课 |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实践研究 | 36 | 2 | - | 1 |
|
| 外国语 | 80 | 2 | - | 1 |
|
| 现代农业创新与乡村振兴战略 | 32 | 2 | 农业硕士 | 1 |
|
专业 必修课 |
| 高级试验设计与生物统计 | 32 | 2 | - | 1 |
|
| 农业资源及有害生物调查、与评价 | 32 | 2 | - | 1 |
|
| 农化产品高效利用与管理(案例) | 32 | 2 | - | 2 |
|
| 农产品安全生产技术与应用 | 32 | 2 |
| 2 |
|
| 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技术进展 | 32 | 2 | - | 2 |
|
非学位课 | 公共 选修课 |
| 自然辩证法概论 | 18 | 1 | 自然科学类必选 | 1 |
|
| 国际会议交流英语 | 16 | 1 | - | 1 |
|
| 西方文化赏析 | 16 | 1 | - | 1 |
|
| 科技论文写作 | 16 | 1 | - | 1 |
|
| 第二外国语(英语) | 32 | 2 | 小语种者必选 | 1 |
|
专业 选修课 |
| 农业面源污染与生态治理 | 32 | 2 | 农业资源利用必选 | 1 |
|
| 植物有害生物综合防控 | 32 | 2 | 植物保护方向必选 | 1 |
|
| 土壤肥力与培育技术 | 32 | 2 | - | 1 |
|
| 土壤退化与恢复(案例) | 32 | 2 | - | 1 |
|
| 农业资源利用研究法 | 32 | 2 | - | 1 |
|
| 新型肥料研制与应用 | 32 | 2 | - | 1 |
|
| 3S技术与应用 | 32 | 2 | - | 1 |
|
| 土地资源管理综合技术 | 32 | 2 | - | 1 |
|
| 植物病害诊断技术 | 32 | 2 | - | 1 |
|
| 生物信息 | 32 | 2 | - | 1 |
|
| 昆虫学研究方法 | 32 | 2 | - | 1 |
|
| 杂草防控技术 | 32 | 2 | - | 1 |
|
| 绿色农药研究及应用技术 | 32 | 2 | - | 1 |
|
| 农业法规 | 16 | 1 | - | 1 |
|
必修环节 |
| 开题报告 |
| 1 | - | 2 |
|
| 中期考核 |
| 1 | - | 3 |
|
| 专业实践 |
| 6 | - | 2-3 |
|
| 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 |
| 1 | - | 3-4 |
|
3.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采用学校教师授课与行业专家、企业专家授课相结合。课程应由学校具有研究生授课资质的教师(按学校相关规定选聘)和农业行业或农业企业专家共同承担;邀请农业主管部门领导、农业系统的名家、大型农药化工企业的高管人员作专题讲座。
4.考核方式
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考试可采用不同的形式,但一般以笔试为主。专业课可采用笔试和课程论文或专题学术报告相结合的方式,重在考核研究生对专业知识的把握能力及其应用基础理论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所有课程的成绩均采用百分制,60分为及格。
五、必修环节
1.开题报告(1学分)
全日制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开题报告一般在第二学期的5-6月进行。在开题报告前,各领域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查阅相关领域文献资料,完成独立文献综述。文献综述要求不少于5000字,中文文献不少于40篇,英文文献不少于20篇,在此基础上开展学位论文开题工作。
开题报告重点考查对文献的收集、整理、综述能力,选题的实用性、前沿性、可行性,研究设计能力等方面。研究生开题前,学科需对开题内容进行审核,审核内容主要是研究生选题及研究内容是否符合学科人才培养方向。审核通过后由各学科分别组织评审专家小组对开题报告进行评审,提出是否通过的结论或修改意见。如开题报告不通过,必须修改后再开题。连续3次未通过者,报研究生处,按规定取消学籍,终止培养。
2.中期考核(1学分)
全日制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中期考核一般在第3学期的9-10月进行。中期考核的内容包括研究生的政治思想品德、业务能力(包括课程修读、开题报告与实践研究进展、社会实践能力等)和学位论文进展情况。对中期考核中发现未按时完成学习任务的研究生,考核小组应报告学院,经学院同意后,报研究生院审核,做延长学习年限处理。考核结果认为无法完成学业任务的,应终止培养。
3.专业实践(6学分)
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往届本科毕业的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专业实践,应届本科毕业的研究生专业实践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2个月,考核合格获得6学分。指导教师应为研究生制定详细的专业实践计划,指导其开展专业实践。实践期满后研究生要撰写专业实践总结报告,并由培养单位对研究生的专业实践环节进行考核,通过者取得相应学分。
专业实践可采取以下几种方式灵活进行:
(1)由校内导师结合自身承担的应用型课题,安排学生的专业实践环节。
(2)充分发挥校外导师的指导作用,利用企业的资源,由校外导师负责安排相应的专业实践环节。
(3)依托省级、校级、学院等的企业研究生工作站、专业实践基地、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等,在校内外导师的共同指导下,由学院统一组织和选派学生去现场进行专业实践。
(4)依托校内实验中心、工程中心和研究中心等单位,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以专业课程实践和科技技能训练为主的专业实践。
4.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1学分)
由研究生院统一组织学习、考核,合格者记1学分。
六、毕业与学位授予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学习年限内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内容,修满规定学分,通过思想政治品德考核,学位论文答辩,符合毕业条件,准予毕业;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及我校的相关规定,且达到学校及学科的学位授予标准,经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通过后,授予农业推广硕士学位。
七、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领域)培养方案自2020级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起开始执行。